解析外贸流程中-报关单易混点

主要讲解报关单上四块容易弄混淆的地方

报关单是出口生意里的 “关键通行证”,填错一个数都可能耽误通关、收钱或退税,所以搞懂上面的重要信息特别关键。今天就聊聊报关单上 4 块容易搞混的 地方,搞懂它们,出口流程能少走很多弯路。

一、境内发货人 VS 生产销售单位:谁来 “出头” 办事?
这俩其实就是 “办事的人” 和 “真正卖货的人”,分两种情况:
自己卖货自己办:自营出口
如果 “境内发货人” 和 “生产销售单位” 是同一家公司,意思就是这家公司自己生产(或采购)货物,自己找海关报关、把货发出去,最后自己收外汇、办退税。整个流程 “一条龙自己来”,责任全在自己身上,信息也不用来回核对。
找人帮忙办:代理出口
要是这俩不是同一家,那就是 “代理模式”。比如 A 公司是生产货物的(生产销售单位),但没精力自己报关,就找 B 公司(境内发货人)帮忙。这时 B 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去海关报关、收国外的货款,等收到钱后,再根据双方签的《委托协议》把钱转给 A 公司;要是 A 公司没时间办退税,B 公司也能帮忙代办,只要协议和报关信息对得上就行。

二、申报日期 VS 出口日期:“申报” 和 “发货” 不是一回事
这俩都是日期,但差得远,千万别弄混:
申报日期:你给海关交资料的那天
比如你 10 号整理好报关需要的合同、发票等资料,交给了海关,那 10 号就是 “申报日期”,相当于告诉海关 “我要出口货物了,资料在这”。
出口日期:货物真正离开中国的那天
就算 10 号交了资料,海关可能要审核、查验,货物未必当天就能走。比如 15 号货物才装上船、开出港口,那 15 号就是 “出口日期”。
重点提醒:这两个日期大多不一样。而且按规矩,你开出口发票、算公司收入,都得按 “出口日期” 来,不能按申报日期算,不然财务数据和海关记录对不上,后续退税会麻烦。

三、贸易国 VS 运抵国 VS 指运港:货卖给谁、运到哪、卸在哪?
这仨是 “货物去向三要素”,搞懂谁对应谁,填错的概率能降一半:
贸易国:你跟谁签的买卖合同
简单说就是 “买你货的公司在哪个国家”。比如你跟泰国的 B 公司签了合同,那 “贸易国” 就是泰国,得和 “国外收货人”(也就是 B 公司)的国家一致。
运抵国:货物最终要到哪个国家
不一定和贸易国一样。比如泰国B 公司买了你的货,却要你运到澳大利亚给 C 公司用,那 “运抵国” 就是澳大利亚,因为货物最终会留在澳大利亚。
指运港:货物最后卸在哪个港口
要是运抵国是内陆国,就找它常用的 “中转港口”。
举个例子:你卖货给泰国公司,货要运到澳大利亚,那报关单上就填 “贸易国(泰国)、运抵国(澳大利亚)、指运港(澳大利亚的港口)”,这样一看就知道货的来龙去脉。

四、运费 VS 保费 VS 杂费:哪些钱要算进去?
这仨都是 “花钱的项目”,但要分 “国内花的” 和 “国外花的”:
运费:从中国到国外的运输费
比如你的货从上海港装船,运到美国洛杉矶港,这段海上的运费就是 “运费”。要是你跟客户约定 “FOB 价”(客户付运费),报关时就不用填这笔钱;要是约定 “CIF 价”(你付运费),就得填上。
保费:货物在国际运输中的保险费
比如货在海上运输时怕丢、怕坏,你买了保险,这笔保险费就是 “保费”,只算国际运输那段的,国内运输的保险不算。而且要保留保险公司开的凭证,海关可能会查。
杂费:在中国境内花的各种小钱
比如货物从你工厂运到上海港的运费、在国内仓库的仓储费、港口收的装卸费,这些都算 “杂费”,跟国际段的费用没关系,要单独填,不能和运费、保费混在一起。
填的时候要注意:这三笔钱不能重复算,而且加起来的金额要和报关单上的 “总货价”、“货币类型”(比如美元、欧元)对得上,不然海关可能会把单子打回来,让你重新改。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所发布内容侵犯了原著者/作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
给TA打赏
共{{data.count}}人
人已打赏
外贸新手外贸流程

提供给船公司或货代的提单补料(SI)是什么意思?

2025-9-7 21:29:28

外贸新手

ETD ETA ATD和ATA英文全称是什么?

2025-9-15 23:11:24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